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88

88.我被指教,火星

88.我被指教,火星灵在巨人中与理解力和意愿之间的中间之物有关,也就是与基于情感的思维有关;他们当中最好的则与思维的情感有关。正因如此,他们的脸和思维行如一体,他们无法在任何人面前装模作样。由于他们在巨人中与此有关,所以大脑和小脑之间的中间区域与他们相对应。对那些大小脑在属灵功能上被联结的人来说,脸与思维行如一体,以致其思维的实际情感从他们的脸闪耀出来,由他们的情感所产生的思维的大致变化通过也从眼睛发出的迹象显示出来。因此,当他们与我同在时,我能清楚感觉到我脑袋的前面部分被拉向后枕骨,也就是说,大脑被拉向小脑。古时,我们地球上的人类从小脑接受流注;那时,脸与人的内在情感行如一体。但后来,当人们开始在脸上掩饰并伪装自己没有感觉到的情感时,他们就从大脑接受流注。关于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脸所经历的变化,可参看《属天的奥秘》(AC 4325-4328)一书。

属天的奥秘 #9422

9422.“你们坐在

9422.“你们坐在这里等我们”表他们将留在这层意义中。这从“坐在这里”的含义清楚可知,“坐在这里”,即坐在这个地方,或山下,是指留在外在意义中。“坐在一个地方”表示留在一个状态中,“在山下”表示局限于圣言的外在意义。因为“坐”表示留在,这从下文明显可知。“地方”表示状态,“西乃山”表示律法,或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因而表示圣言(参看9420节),耶和华或主所在的山顶(出埃及记19:20)表示律法或圣言的至高或至内层(参看8827节);山顶之下的其余部分表示律法或诸如存在于天堂中的圣言的内层;长老和百姓所在的山下部分表示律法或圣言的外层,也就是圣言的外在意义。因此,在圣言中,“山”所表示的事物的至内层、内层和外层,此处即律法或圣言的至内层、内层和外层,就是如此被代表的,因为“西乃山”表示律法或圣言(9420节)。由此明显可知,“你们坐在这里等我们”表示他们要留在外外在意义中。
  经上之所以说“坐”,是因为“坐”表示留在一种状态中;因为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表示内层的状态改变,这从前面所述(2837, 3356, 3387, 4321, 4882, 5605, 7381节)可以看出来。因此,坐下来表示永久地留在内层的状态中。由于“坐”具有这种含义,所以每当以色列人代表永久的内层状态时,“坐”在他们当中就成了公认的一种宗教习俗;如士师记:
  以色列众人就来到伯特利哀哭;那里坐在耶和华面前,当日禁食直到晚上。(士师记20:26)
  别处:
  百姓来到伯特利,在那里坐在神面前直到晚上,放声大哭。(士师记21:2)
  在这几节经文中,“坐”表示长久地停留在悲伤的状态。
  由此可见为何经上会用“坐”这个词,以及它在下列经文中含有什么意思:
  耶和华啊,我坐下,我起来,你都晓得,你从远处已明彻我的思考。(诗篇139:2)
  耶利米书:
  你不可进入宴乐的家,与他们同坐。(耶利米书16:8)
  弥迦书:
  祂必站立起来,倚靠耶和华的能力,并耶和华祂神之名的威严,牧养祂的羊群。他们必坐下。(弥迦书5:4)
  以赛亚书:
  巴比伦的处女啊,下来坐在尘埃;要坐在地上。迦勒底的闺女啊,你要默然静坐,进入暗中。她心中说,我必不坐为寡妇。(以赛亚书47:1, 5, 8)
  这个词同样出现在其它经文中,如“坐黑暗”(以赛亚书42:7);“坐在会中”和“独自坐着”(耶利米书15:17);“坐在右手边和左手边”(马太福音20:21),表示留在控制他人的权力的状态;“坐在神权能者的右手边”(马太福音26:63, 64; 马可福音14:62; 16:19),这句话论及主,表示将要永远存留的神性全能。
  

属天的奥秘 #920

920.本节描述了古

920.本节描述了古教会总体上的敬拜,并且是以“祭坛和燔祭”来描述的,“祭坛和燔祭”是一切代表性敬拜的主要元素。然而,我们首先要描述一下上古教会的敬拜是何性质,由此表明通过代表敬拜主是如何兴起的。上古教会成员只有内在敬拜,就是天上所献的那种,因为在他们当中,天堂与人交流,以至于他们成为一体。这种交流就是感知,前面频繁提到过这种感知。因此,他们因是天使般的人,故是内在人。他们的确感觉到属肉体和世界的外在事物,但却不关心它们。他们在每个感官对象中都感知到某种神性和天堂之物。例如,当看到一座高山时,他们感知到的不是一座山的概念,而是高的概念,并从高而感知天堂和主。这就是为何经上说主住在至高处,并被称为“至高至上者”(Most High and Lofty One);又为何后来对主的敬拜在山上举行。这同样适用于其它一切对象。如,当观察早晨时,他们不会感知一天的早晨,而是感知天堂之物;它就像人们心智中的早晨和黎明,主由此被称为“早晨”、“东方”和“黎明”。同样,当看到一棵树及其果和叶时,他们并不关心这些,而是仿佛看到以它们来代表的人。他们在果实中看到爱和仁,在叶子中看到信。教会成员由此不仅被比作一棵树、一个园林,他里面的东西则被比作果和叶,甚至还被如此称呼。这就是那些拥有天堂和天使般的观念之人的性质。
谁都能知道,一个总体观念掌管一切细节,因而掌管一切感官对象,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以至于人不会注意到这些对象,除非它们流入他的总体观念。因此,对内心快乐的人来说,他所听到和看到的一切似乎都洋溢着欢声笑语;而对内心悲伤的人来说,他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似乎都是忧伤难过。这同样适用于其它情况,因为总体情感就存在于一切细节里面,并使细节在总体情感中被看到和听到;而其它一切事物甚至都不显现,仿佛不存在或微不足道。上古教会成员就是这种情况。他眼中看到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如天堂一般;因此,对他来说,一切事物可以说都是活的。由此清楚可知上古教会的神性敬拜是何性质,即:它是内在的,决不是外在的。
然而,当教会衰落,如在其后代当中的情形,这种感知或与天堂的交流开始消失时,一种不同的情况开始出现。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感官对象中感知到任何天堂之物,只感知到世俗之物。他们对世俗之物的感知越多,他们的感知就越少。最终,大洪水来临之前的最后一代在这些物体中只看到世俗、肉体和尘世之物。天堂就这样与人类分离,并且只能以一种极其遥远的方式与人类交流。现在与地狱的交流向人打开,他从地狱获得其总体观念;如前所述,一切细节观念都源于这总体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天堂观念临到他们时,这观念对他们来说一文不值。最后,他们甚至不愿承认任何属灵或属天之物的存在。人的状态就这样被改变和颠倒。
主因预见人类的状态会变成这样,故规定信之教义事物要得以保存并可获得,好叫人们能知道属天之物和属灵之物。前面提到的那些被称为“该隐”的人和那些被称为“以诺”的人从上古教会成员那里搜集了这些教义事物。这就是为何经上论到该隐说,给他立一个记号,免得人杀他(参看创世记4:15,393, 394节);论到以诺说,神将他取去(创世记5:24)。这些教义事物完全由符号语言,因而由看似神秘之物构成。也就是说,它们由地面上各种具有属灵意义的物体构成,如:山,它们表示天上的事物和主;早晨和东方,它们也表示天上的事物和主;各种树及其果实,它们表示人及其天堂事物;等等。诸如此类的事物构成他们的教义事物,这一切都是从上古教会的符号和象征中搜集而来的。因此,他们的著作也具有这种性质。由于他们仰慕这些代表或教义事物中的神性和天堂之物,并且觉得自己似乎看到了它们,还由于这些教义事物的古老性,所以他们开始并被允许将这类事物作为其敬拜的基础。这就是他们在山上、小树林和各树木中间举行敬拜的起源,也是他们露天的柱子或雕像,以及后来祭坛和燔祭的起源;祭坛和燔祭最终成为一切敬拜的主要特征。这种敬拜始于古教会,又从古教会传给他们的后代和周边所有民族。蒙主的神性怜悯,这些和其它许多事容后再述(1238, 1241, 2180:4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